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建设初见成效

发布时间:2023-01-13浏览次数:10

 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,以“四个一流”建设为目标,以人才培养为重点,以产学研融合为核心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推动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,建好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平台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,更好地支撑和引领“长三角”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以“四个一流”建设为目标,齐心奋斗砥砺前行

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以“助一流学科、育一流人才、研一流技术、创一流产业”的“四个一流”建设为目标,围绕“数字水利与水安全、低碳环保与新能源、智能建造与新装备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”四大领域,承担“人才培养、企业孵化、科技创新、平台建设”的四大功能,着力打造具有“中国灵魂、国际视野、河海特质、江南底蕴”的苏州研究院。校党委书记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,校长徐辉,副校长郑金海等走进苏州院,调研苏州院运行情况,视察过渡场地及大楼建设情况。常务副校长、苏州院院长李俊杰多次指导并布置工作。日前,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,苏州研究院顺利推进载体建设,预计2024年交付使用。苏州研究院基本完成了建章立制,搭建高效运行的四梁八柱,谋划未来发展思路,理顺各方关系。承担国家发改委、科技部全面创新改革揭榜任务“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项目”——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教融合学院的建设。开展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活动,成功举办2022年度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暨科技成果发布会。与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起,携手15家共建单位成立坝道工程医院苏州分院,聚焦安全韧性城市建设,聚力深化交流合作、发挥特色优势,聚智破解长三角地区的工程基础设施技术难题。

以人才培养为重点,寓教于研与时俱进

 统筹苏州全域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;创新高效灵活的专硕培养模式,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融通发展的新机制;联合多主体参与共建科教融合基地,建立校内校外双生态培养模式;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模式;做好苏州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。在研究生院及各学院的支持下,目前苏州院统筹苏州地区河海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22个,接收139名研究生在苏州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,其中硕士、博士研究生46名跟随创业团队在苏州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。落实“以学生为本”的工作理念,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、日常教育管理、安全稳定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工作。开通研究生定制公交专线、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等,切实做好研究生后勤保障服务。未来将依托“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教融合学院”的建设,进一步深挖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,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,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团队项目,打通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通道,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,培养国家和苏州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产业人才。

以产学研融合为核心,守正创新奋发图强

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。苏州研究院以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,充分发挥河海大学的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优势与苏州的经济、区位、产业、政策环境优势,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校地合作模式。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15个,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,与地方产业深度合作,打造研究平台和实验平台。已引进废弃土资源化利用、人工智能技术、智能医疗器械、双碳技术、水信息智能感知及孪生、智能电网及智能控制和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7支创新研究团队,创建研究所和创业实体,扎实运营稳步推进。申报苏州市科技人才项目24项,其中科技计划项目21项,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3项。签订技术开发、技术服务类合同6项。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,专利申请5项。与地方高科技企业共建研发中心、联合实验室、坝道工程医院苏州分院等共计8个,为地方产业转型赋能服务。举办科技镇长团产学研合作对接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专场、科技镇长团产学研合作对接智能康复专场等产学研路演活动,深度对接地方资源,与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其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100余次。依托研究院平台,突破技术瓶颈,有效解决阳澄湖1号水产加工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难题,切实服务地方产业。

 苏州研究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与各级政府共同努力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统领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全面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,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奋力担当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伟大使命!

 


 
 
版权所有 河海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  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北路200号  邮编:213022